修改密码×

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 科学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时间:2024-03-12    点击数:2853

学生心理健康是中央重视、群众关注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均作出了部署要求。教育部召开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对于进一步推动落实好中央要求、贯彻好去年4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大学相关研究与调研数据来看,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但是,学生在抑郁、焦虑、学业倦怠、网络成瘾、自伤行为等方面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多发、低龄化的态势尚未根本扭转。虽然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但工作中还存在方法不科学、专业度不够、人员不足等问题短板,影响了心理健康工作的实际成效。

  就当前的学校教育而言,在预防、识别和早期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专业能力不足。如有些教师只关注学科教学,缺少对学生心理基本需求的理解,缺少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缺少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恰当关注和支持。二是在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现、识别和早期干预方面缺少科学研究的专业支持。现行的监测工具、监测方式、评价指标、结果应用等还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对有效的干预方法、干预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三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性不足。心理健康教师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力量,其专业水平也极大影响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水平。相关调研结果表明,“心理教师专业训练不足”(57.4%)和“缺乏专业心理教师”(53.7%)是困扰心理健康工作的两个普遍问题。四是师范院校培养适应心理健康工作新要求的心理教师的能力还不足。目前,各师范高校培养出的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当前广泛而紧迫的实际需要。五是适应不同地方具体情况的多样化“家—校—医—社”协同模式还未建立起来。在具体实践中,不同主体间的责任分工、流程衔接、相互协同等还缺少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学校联动家庭、联动医院、联动社会的作用还不够。

  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有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提升教师心理健康育人能力,筑牢学生心理健康的“免疫墙”

  心理健康要渗透到学校育人的全过程,以“五育并举”推进心理健康,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体系、育人体系,更好地将心理健康监测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在课堂和德育、体育、美育中舒适身心。建议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完善教师心理健康培训体系,打造适合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课程和资源,增强全体教师读懂学生、理解学生的能力,帮助教师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家校协同中有效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方法。

  第二,加强科学研究,提升早期识别能力,建好早发现、早干预的“阻断墙”

  建议推进心理学与脑科学、教育学、医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有组织科研,加快研制符合当前中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和预警方法。同时,针对抑郁、焦虑、学业倦怠、网络成瘾、自伤行为等突出问题,开展系列专题研究,立足实践验证干预方法效果,提炼形成系统解决方案,为学校和教师提供科学专业的识别、评估、干预工具并提供持续性的研究和策略支持。

  第三,加强心理教研工作和心理教师专业化培训,提升数以万计的在岗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打通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建议深化心理健康教研工作,通过全国或区域研讨、专题培训、课题研究等形式,重点提升心理健康教研员队伍的专业水平,着力培养一批能示范、懂启发、促合作的优秀教研员。另一方面,要强化心理健康教师岗位认同,压实各项支持保障,做好专业培训、经验交流、团队研修等,激发其主动开展创新实践研究,并通过全国案例征集、论坛、研讨、培训等形式推广优秀经验。

  第四,加强相关学科与师范院校能力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优秀心理健康教师

  建议进一步加强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应用专硕、专博的建设,增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博士点,可针对不同区域需求增设定向名额,大力培养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探索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养的双师制,培养能有效解决一线真问题的科研及应用型人才。

  第五,建立“家—校—医—社”多方协同机制,做好不同类型心理问题学生的分类管理与指导

  心理健康是动态发展的连续体,学生的发展性问题、亚健康问题、障碍类问题会互相转化,不同心理疾病、学习困难、适应不良等问题经常伴随共患。建议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问题学生,厘清不同主体的责任,明确“家—校—医—社”协同机制、流程和相应规范文件,形成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管理闭环。要研究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策略,完善各转化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服务方案,如大中小不同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对应方法、学生休学和复学阶段的管理衔接等。(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董奇)


想咨询 约客服 找专家